- 我從小就修行觀音法門,觀音法門可深可淺,像《心經》是觀音法門,《楞嚴經》也是觀音法門,而禪宗的開悟、見性,悟前要發大慈悲心、大菩提心,以及悟後度眾生,這些都是觀音法門。
- 修行如果沒有大菩提心、大悲心,手眼便生不起來,所以發心「自己未度先度人」,便是菩薩初發的大菩提心、大悲心。
- 「八萬四千眾生」代表無量眾生,這段是說法華會上所有聽法的眾生在聽了〈普門品〉之後,都發了成佛的心,也就是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菩提心。 各位聽了三晚的〈普門品〉,是不是也發了成佛的心呢?
- 佛陀說法,都是為要我們眾生,發起大菩提心和大悲願心,所以佛陀平等普度一切眾生、平等普結一切善緣、平等普示一切佛法。但是真的平等嗎?
- 菩薩戒只有在兩種情形下失戒:一是犯了重戒,二是故意捨去大菩提心。犯重戒有兩種:一是破重戒,是以上品煩惱纏犯(如故意殺人);二是汙重戒,是以中品煩惱纏犯(如過失殺人,不加注意而誤殺人)。
- (《大正藏》三十.五一五頁下)故捨大菩提心,即是對人宣布不做菩薩了,或者不相信有菩薩行了,或者以為大乘不如小乘好而不學大乘法了,乃至不信佛法而信外道了,這都成為捨菩薩戒的因緣。
- 事實不然,所謂心盡與無盡,是指菩提心而言,捨菩提心,便是心盡,戒體功能亦盡,發大菩提心,便是心無盡,戒體功能亦無盡。故我以為,破重戒者戒體受到遮沒,捨菩提願者,才是將戒體的無漏色法洗失。
- 不論有多艱難的逆境困擾,也不會讓他退失救度眾生的大菩提心。這是描述菩薩行者的信願堅貞,難捨能捨,難忍能忍,難行能行。
- 所謂「悲願」,是指的菩薩心行,自己未度先度人,便是菩薩初發心;不為自身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,便是菩薩心行;在我們的〈四眾佛子共勉語〉中有謂「利人便是利己」,以利人為先,便是大菩提心。
- 可是,彌陀淨土的修行者,除了持名念佛及願生西方淨土,也必須先在人間修種種福業,乃至發大菩提心,利益眾生、修清淨梵行,才能成就往生上品淨土的功德。
- 這兩小段文字,指出做為一個大乘禪法的修行者,必須具備的條件是發大菩提心,誓願廣度一切眾生。如何能度眾生?必須要學習開發般若的空慧;如何開發般若的空慧?
- 7而三聚淨戒又分在家及出家兩種,是隨持聲聞戒而發大菩提心,那就是:攝律儀戒——大小乘一切律儀;攝善法戒——大小乘一切法門,如三十七道品、四攝、六度;攝眾生戒——以佛法饒益一切有情。
- 佛法所說的天魔,是在修行者發起出離三界之心和大菩提心之時,魔宮震動,魔王發愁,因為即將有人出離三界,魔子魔孫減少,而佛法增長,因此,派遣魔子魔女、魔兵魔將,來擾亂修行之人。
查詢「 大菩提心 」,共花費 0.001 秒,有 0 張圖片符合